太史公曰

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。

【政斯】楚歌

根据《燕丹子》造谣()

——————

起初,没有人在意这一场朝会。这不过是一次威慑,一次纳降,一次兵不血刃地获得敌人的头颅与富饶的土地。

直到漫长的地图,在秦王面前徐徐展开。

“陛下——!”

电光火石间甚至没人注意到是谁发出了那声凄厉的悲鸣。轰然巨响。几案翻倒,数斤重的竹简散落在地,秦王右手的衣袖被死死攥住,方才那个笑吟吟的使者瞬间变得面目狰狞,他侵身而上,左手紧抓着秦王的衣料,右手从地图中捞起匕首,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将危险的锋刃压在秦王胸前。

阶下的秦舞阳早被按倒在地,群臣下意识就要冲上来。荆轲以手肘制住秦王,侧过头猛声喝道:“别过来!”

群臣刹住脚步,立刻有人答道:“先生想要什么,金玉、美人、车马、土地,都好说。不要伤害大王!”

“我想要什么?”荆轲看着秦王近在咫尺闭目待死的样子,冷笑道,“刺杀秦王,罪在不赦。轲想要整个大秦为我服丧,可乎?”

天子之丧,天下缟素。任谁也听懂这话里的杀气了。李斯强迫自己用深呼吸压制急促的心跳,不留痕迹地环顾四周。群臣不得持尺兵上殿,荆轲与秦王近在咫尺,秦王身后镂空的屏风又远远不足以让人不被发现地潜行靠近。大殿左右,编钟编磬,琴瑟笙鼓,乐人都吓得缩成一团,也没有趁手的工具。李斯不死心地乱想,心头却是渐沉。难道天意如此,今日便是最后一面了吗?

这个想法一出,李斯浑身一软,几近崩溃地瘫坐在地。几位同僚连忙七手八脚搀住了他。这小小的骚乱让秦王闻声扭头,四目相对,秦王长叹一声,落下泪来。

“李斯啊……鸿鹄欲飞,奈矰繳何。卿有鸿鹄之志,可寡人以后不能助你了。”

李斯大礼叩拜在地,已是哽咽难言:“陛下……当年臣以鸿鹄之歌见赏于陛下,今日将绝,臣愿与陛下再歌一曲,以报陛下知遇大恩。”

秦王低声向荆轲:“今日之事从子计耳。乞听其歌而死。”

荆轲沉默了片刻,放松左手,让他坐正了些。

钟鼓悠扬,琴瑟铿锵。乐工们还从没有在这样的场面下奏乐,紧张不已,一开头便错了好几个音。群臣肃静,李斯以秦音唱完头遍,余音不停,又换了楚音唱第二遍,其声豪壮悲郁,群臣为之泪下。

荆轲在燕时与高渐离为好友,高渐离精通击筑,他们当年在燕都酒肆之中醉饮狂歌,也唱的是如鸿鹄歌一般的凌云壮志。秦音粗犷,抒万丈豪情,楚音柔媚,泣知音难再,荆轲虽不懂楚语,却听得痴了。

秦王是懂楚语的。闲暇时与李斯聊起母国,李斯常常兴之所至,吟唱起楚语歌谣。再加上接待楚使之类的日常外交,日子久了,秦王也能懂个七七八八。他本是闭目而听,听着听着,却微微睁开双眼。

李斯用楚语唱的是:“罗縠单衣,可裂而绝。八尺屏风,可超而越。鹿卢之剑,可负而拔。”

乐曲进至最恢弘处,八音齐奏,钟鼓和鸣。秦王猛地圆睁虎目,右臂猛挣,伴随裂帛之声,衣袖应声而断。他以左手猛推荆轲右臂,自己翻身而起躲入屏风之后,一把将屏风推翻砸在荆轲身上,拧身便去拔剑。却看李斯哪还有方才小儿女之态?一边高声疾呼着“王负剑”,一边抢过乐师的鼓棒便冲上前来。咚一声,刚踢开屏风的荆轲额上中了一击,浓郁的药草香气四处飘散。群臣如梦初醒,有的得了夏无且的灵感,脱鞋解珮地开始寻找一切能投掷的东西,实在没东西的,也不管匕首有毒触之即死,赤手空拳和李斯一起跑上前去。

寒光一闪,秦王拔剑。荆轲的衣摆被群臣死死拽住,眼见追赶不上,他拿匕首虚晃一圈逼退近旁之人,用力向秦王投去。

李斯从侧面扑出,环抱着秦王摔向旁边。他算准了角度,用身体接住了大多数撞击的力量。匕首被他的头冠带偏,刺进了一旁的实木殿柱之中。头发散落下来,带着黏腻的血迹。

秦王执剑而起疾冲向前,毫不留情地一剑砍下,结束了刺客性命。荆轲的尸体沉重倒在地上,发出一声闷响。紧接第二声同样的闷响从身后传来,李斯的头沉重地撞在柱子上,鲜血如同蜈蚣那样曲曲折折从他额角爬下来。

秦王看到柱子上插着的匕首,心头一沉,猛扑过来,吓得声音都变了:“你受伤了?!”

李斯重又费力地挑开眼皮看了他一眼,挤出一个安抚性的微笑:“是撞的……没事。”

一句话似乎耗尽了两个人所有的力气。秦王倚柱瘫在地上大口喘息,李斯靠在他的肩头昏迷过去。

END.

——————

《燕丹子》云:“左手揕其胸。”秦王曰:“今日之事从子计耳,乞听瑟而死。”召姬人鼓琴。琴声曰:“罗縠单衣,可裂而绝。八尺屏风,可超而越。鹿卢之剑,可负而拔。”王于是奋袖超屏风走之。(《史记正义·刺客列传》)

评论(27)

热度(730)

  1. 共6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